凯普生物获46家机构调研:未来将充分发挥“核酸检测产品+医学检验服务”一体化经营模式优势凭借完善的PCR实验室

凯普生物300639)4月24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于2024年4月24日接受46家机构调研,机构类型为保险公司、其他、基金公司、海外机构、证券公司、阳光私募机构。 投资者关系活动主要内容介绍:

问:公司近年来持续推进核酸“99”,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完善产品系列,请问就目前我们看到的,有没有像HPV等产品一样有前瞻性,未来有望实现比较大的放量的产品?以及在呼吸道病毒检测方面的产品布局

答:公司目前的重要产品布局如下: (1)妇幼健康领域,布局有HPV、STD等感染类检测产品,包括近期拿证的可对TCT检测提示ASC-US阳性的人群进一步分流的高危型HPVE6/E7mRNA检测产品,和针对WHO于2021年发布的《宫颈癌前病变筛查和治疗指南第二版》中明确的14种高危型别而开发的14分型检测产品,以及持续开发的新品,包括七种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试剂盒等产品。 (2)遗传病检测领域,布局有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基因检测(荧光PCR平台及飞行质谱平台)、耳聋基因检测以及地贫基因检测(纳米孔测序法)等产品。 (3)肿瘤早筛领域,公司开发出了宫颈癌甲基化基因检测、膀胱癌甲基化基因检测、鼻咽癌甲基化检测等产品,其中宫颈癌甲基化检测产品处于注册申请阶段,其他产品正在开展临床试验。 (4)个体化用药指导领域,公司在心血管疾病、精神类疾病、高血压用药等领域开发了系列(用药)基因检测产品,如华法林、氯吡格雷、叶酸、他汀、多种精神科药物浓度检测等,有基于基因层面的检测布局,也有基于质谱层面的检测布局。 (5)在呼吸道病原体检测领域,公司开发了包含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多种呼吸道病原在内的联检试剂盒以及其中几种呼吸道病原的单检试剂盒,目前暂未取得国内注册证。相关专利“一种新冠病毒、甲乙流感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试剂盒”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权。

问:公司国际化业务拓展方面有哪些新的规划,预计国际化业务收入能达到多少体量

答:首先,公司因地适宜加强产品创新研发,积极推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准入。 公司已经获证的HPVE6/E7和即将获证的宫颈癌甲基化等产品,将有效应用于高危人群分流、阳性分流、精准用药指导等方向,可有效 减少海外患者误诊、转诊镜带来的不便,欧美地区对此有较大需求。公司HPV检测系列产品将全面助力世卫组织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在地中海贫血检测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地中海贫血检测试剂,可一次性同时检测α和β的缺失型和非缺失型变异,符合东南亚及地中海等地的市场需求。公司为来自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地区的客户量身开发了不同版本的地贫基因检测产品,均获得当地准入资质。在其他检测领域,甲乙流新冠检测试剂、熔解曲线联检试剂等已进入临床或推广阶段。 自动化设备与耗材方面,公司系列提取仪、工作站、分杯仪、分液自动化设备已于巴西、意大利、香港等地获得相应准入资质并得到应用。另外,公司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荧光一体机已取得注册证、导流杂交一体机已推进样机测试,皆可为东南亚、南美国家提供全自动化实验室解决方案。实验室建设方面,公司旗下香港检验中心是香港第一家通过分子病理专业国际ISO15189:2012认证、也是香港第一家取得了相关癌症基因检测资格及第二代测序服务的认可资格的第三方检验中心,并先后通过EMQN(欧洲分子基因诊断质量联盟)、QCMD(英国分子诊断质量控制组织)认证。未来,香港检验中心作为公司检验检测服务业务走向国际的桥头堡和标杆,将持续提升实验室能力和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向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提供优质、先进的医学检测服务,输出医学检验品牌、标准和实验室操作规范。 截至目前,公司共有CE认证53项,其中欧盟新医疗器械法规IVDR25个;境外发明专利12项。 其次,在业务拓展方面,公司已对国际业务团队进行改革和升级,将积极亮相各大国际展台,积极参与海外市场招投标,拜访海外客户,举办海外代理商大会,联合各国(地区)政府部门的力量,推动公司业务在当地的落地和增长。

答:2023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22.11亿元(含坏账计提3.23亿元),其中账龄一年以内(含一年)的有5.05亿元,账龄一至二年的有14.28亿元,账龄二至三年的有2.16亿元,账龄三年以上的有0.63亿元;其中因公共卫生事件形成的核酸检测应收账款为155,416.36万元,常规业务形成的应收账款为65,730.25万元。 公司目前的应收账款绝大部分是内地各省市、地方政府及公立医疗机构拖欠。国家持续出台相关措施,加大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清理力度,明确责任部门,确定民营企业反映的渠道并加强审计监督。公司高度重视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将其作为管理层的第一要务。由集团高管带队,财务、商务、法务、市场等专业部门人员组成管理队伍,持续对应收账款余额较大的省区开展重点管理,通过数据核对、客户走访、函件催收、法律诉讼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应收账款催收。此外,公司通过国务院港澳办、香港特区政府驻内地各办事处等渠道提出困难跟要求,得到比较积极的回应。 2023年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10.72亿元,虽储备较为充沛,但为确保公司有较充足的现金流,公司将根据现金储备情况做好相关重大项目的建设管理和对外投资节奏,提升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

答:公司在广东省潮州市投资建设广东康和医院。广东康和医院定位“大专科、小综合”,将打造聚焦妇幼健康和肿瘤防治的特色医院。为提前打好运营基础,聚集人才,探索先进的运营和管理模式,公司已在潮州市湘桥区创北路1号(公司总部西侧)筹建二级综合医院“潮州凯普康和医院”,预计将于2024年上半年开业。在医院建设期间,公司依托医院的专家团队、高端仪器设备,以潮州总部为中心,开办门诊、体检、药房的一体化建设。 2023年,因公司参与应急公共卫生防控形成规模较大的各地政府的应收账款回款不及预期,公司根据现金储备情况,相应调整了广东康和医院项目的建设进度,决定在收回大部分应收账款后,才正式全面按原计划动工。

问:如何看待当前第三方医学实验室(ICL)行业变化趋势以及如何应对行业变化

答:应急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当前第三方医学实验室行业确实面临一些挑战,但目前中国ICL行业渗透率仍然比较低,和日本、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未来中国ICL市场将有大幅度提升的空间。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对各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有建立独立合规的PCR实验室的要求,在人才管理、质量管理、申报能力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缺口,对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依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在特殊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期间,公司加大的对检验业务相关场地、设备、人员、物资的投入,因行业需求变化做了相应的调整,但相关人工福利、折旧摊销、租赁等支出较大,虽然导致实验室检验业务板块整体出现亏损,但是公司已投入的场地、设备、物资投入是以后的发展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支撑,公司无需进行额外投入,未来将充分发挥“核酸检测产品+医学检验服务”一体化经营模式优。

税友股份一季度营收增长近10% 积极转型平台化经营模式

(603171)披露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3亿元,同比增长9.66%;实现归母净利润0.33亿元,同比增长2.4%;扣非净利润0.27亿元,同比增长13.14%;基本每股收益为0.08元。

作为国内领先的数智财税云服务商,今年以来,B端亿企赢数智财税服务云业务,正式启动客户经营模式向平台化经营模式转型,全面满足企业从财税务实SaaS服务的基础层效率提升,再到提供合规税优SaaS的管理数字化赋能,并积极探索支持决策支持、财经管理的SaaS产品打造。

据悉,随着税收征管深化改革的推进,我国中小微企业对于财税数字化的转型速度快速提升,注重财税合规、信用管理与优惠政策的研究,正在成为企业的进阶需求。

B端数智财税服务云平台是公司顺应大语言模型技术的创新突破成果,能链接专家顾问为用户提供专业化财税管理解决方案和伴随式咨询服务,助力用户实现多企业、跨地区、全业务的集中管理与经营决策。

税友股份表示,数智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了中小微企业财税服务场景逐步走向融合。当下,公司重点通过财税实务SaaS引流纳新;同时,通过“数智化SaaS产品+专业顾问咨询”满足中小微企业对高质量财税服务的诉求,保障各价值层级用户持续升版率。

在G端数字政务领域,税友股份作为国家金税三期、金税四期工程核心供应商,先后承接了国家个税税制改革服务、全国领先智慧电子税务局、大数据税收风险管理、全国电子发票等重大改革项目。去年,税友股份中标国家税务总局“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和“自然人电子税务局项目”,支撑中国个人所得税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改革,为金税四期项目税务数字化转型提供自己的解决方案。

今年,税友股份将持续支撑金税三期、金税四期项目深入推进,持续巩固行业市场地位,并通过内部降本增效、外部业务拓展实现效益最大化。在市场拓展方面,公司将持续拓展地市纳税服务和稽查项目,探索个税和社保业务数字化变革研究、个人养老金、智慧城市、税务运营支撑服务、服务等新型业务,延伸数字政务服务场景,挖掘业绩增量。

杨国福全球门店突破7000+加盟模式助力全球布局

杨国福品牌创立于2003年,最初它只是一家普通的夫妻档门店,采用的是作坊式的经营模式,但随着不断地发展,现如今的杨国福已经成为了中式快餐领导品牌,在全球20多个国家设立了7000多家门店,打造了规模化、现代化的智能工厂。

据悉,杨国福智能工厂投资约5亿,坐落于成都,内部拥有研发中心、大型化验室以及生产车间,可以实现研发和试生产程序紧密结合,全自动化处理,是全球领先的集研发+生产一体化的智能食品加工厂。

得益于智能工厂的打造,杨国福的数字化供应链系统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可以高效支持国内外加盟门店与零售业务的采、验、储、订、配、销等各个环节,为食品安全、物流配送等核心流程保驾护航,向着集团“加盟直营化”战略迈进。

一直以来,杨国福都希望建立一个包含工厂、集团、代理商、加盟商的综合性组织,努力完善加盟直营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并通过制度、工具、文化来强化这个组织。同时,抱着开放赋能共赢的理念,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

为此,杨国福还设置了全球中心、研发中心与学习中心。这其中,学习中心配备杨国福亚太区中央研发和培训厨房以及其他一流培训设备,聘请多位行业资深专家讲师进行面对面授课,为员工与加盟商提供了深入学习交流的平台。在这一基础上,杨国福还进行了许多新的组织韧性探索,陆续尝试全球化业务先锋计划、总部和代理团队互评计划、加盟商分层运营计划等,来塑造更强韧的组织韧性。

目前我国餐饮行业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杨国福也将坚持在加盟战略上更进一步,将“健康、匠心、美好”的价值观融入品牌和经营中,稳步向着万店目标迈进,让我们拭目以待。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网络视听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人人乐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年被商务部定位为“消费提振年”,经济曲折复苏,消费潜能持续释放。受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形势变化的影响,随着居民消费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的多元化需求,以及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互联网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零售业发展的技术支持逐渐强大,零售模式和业态也在不断演变更新。传统商超行业应该随着这些变化不断转型升级,加快变革创新,推进线)深入融合。新型社区店、便利店、品类专营店等新业态模式层出不穷,以满足不同消费层的多元化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2023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5.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2万亿元,同比增长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6%。按零售业态分,2023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百货店、便利店、专业店、品牌专卖店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8.8%、7.5%、4.9%、4.5%,超市零售额比上年下降0.4%。2023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8.53亿元,较去年同期营业收入下降28.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9%;公司总资产39.06亿元,较期初下降19.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87亿元,较期初下降449.68%。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业务覆盖广东、湖南、西安、广西、福建、成都、重庆、天津等省、市、自治区,开设实体门店91家。报告期内,公司关闭门店22家,未新开门店。公司在“2023年深圳市500强企业”榜单中排名第218位、在“2023年广东企业500强”榜单中排名第418位。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变化,主营业务为商品零售连锁经营。公司经营模式上主要通过直营连锁店开展业务,实体门店主要以租赁为主;公司业态模式上主要以大卖场Le supermarket、精品超市Le super、社区生活超市Le life、百货店等实体业态与“人人乐到家”小程序及APP服务相结合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多业态发展模式。业态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的变化不断调整创新。备注:①华南地区包括:广东省、福建省、湖南省;②部分门店模式为:专业百货+超市,此处按一个门店计算。报告期内,公司未新增门店,关闭门店22家,其中4家合同到期不再续约,5家转让给其他商家,剩余13家因经营长期亏损或不符合转型需要等原因关闭。线上销售主要来源于自建平台和第三方平台,2023年线年第四季度公司经营业务开始实施压缩调整,线下门店减少,围绕门店进行的线上业务受到相应影响。公司线上零售模式“人人乐到家”小程序主要服务于人人乐会员顾客的线上消费场景。“人人乐到家”基于现有实体门店、客流、商品及营运优势,依托“互联网+”技术向消费者提供生鲜及快消品的配送,实现3公里内60分钟快速送达,为周边消费者提供快捷、便利的购物体验。通过“人人乐到家”,实现到家、到店消费营销信息即时性与营销内容视频化。“人人乐到家”既服务于个人家庭消费,也提供企业员工福利方案。通过人人乐上游合作基地、重点品牌客户及供应商资源整合,依托大卖场、精品店等服务网点结合门店前置仓或后置仓的迭代升级,整合商流、物流、信息流,已经成为人人乐线年,公司持续推进线上业务改革,增加各个门店社群的粘性,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同时积极拓展直播业务,快速提高电商市场份额,做大近场零售规模。2023年11月,公司启动抖音人人乐购直播间业务,同时加大抖音团券业务推广,增加美团、快手团劵,引流到店,拓展本地生活服务,发展异业联盟团购。公司前五大供应商2023年度供货总额为5.34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的22.34%。公司对库存使用自动补货制度,主要由系统进行管理,人工辅助调整;公司对重点商品、生鲜商品施行月度盘点制度、对其他商品施行年度盘点制度。另外,供应商与公司的合同中均约定了商品退货、换货的条件以及损耗补偿条款。滞销及临近过期商品根据公司制度进行定期检查,由采购中心根据与供应商的协议规定分别对不同类别的商品进行退货、降价促销等方式处理,根据削价制度按照临保质期时间的长短执行7折、5折、3折、1折销售,采购中心和门店营运人员负责跟踪清理;过期仍未销售完的商品按照报损流程进行报损处理,所有过期商品需经公司严格审批完成后集中销毁。公司严格按照公司物流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操作和运营,使用自有车辆为门店提供配送服务。2023年,公司自有物流成本2,142.85万元,占比93.97%。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西北、华北、华南、西南、湖南、南宁、重庆等仓储物流中心,为公司以上区域的线下实体门店以及“人人乐到家”线上业务提供商品仓储及配送服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三大自有物流中心:西南成都配送中心、西北西安配送中心、华北天津配送中心,总建筑面积234,535.67㎡。截至报告期末,华南增城物流中心、湖南配送中心、南宁配送中心、重庆配送中心以及天津津南配送中心等租赁仓库总面积约43,510.86平方米。伴随着2023年门店关闭,部分区域的配送仓储需求发生变化,目前处于调整阶段。2023年公司自有品牌销售收入4,143.09万元,占总销售额的1.65%。1、区域布局优势:公司主营业务为商品零售连锁经营,包括新型大卖场Le supermarket、精品超市Le super、社区生活超市Le life、百货店等业态。截止本报告期末,公司已对经营区域进行梳理,收缩部分规模小且长期亏损的区域,集中资源深耕优势区域。报告期末公司拥有门店91家。2、市场品牌优势:公司经过28年的发展,实现了扎根深圳,立足广东,面向全国的初衷,已成为一个获得“深圳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的全国性知名零售上市企业。良好的商业运营管理和顾客服务水平,赢得了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与美誉,成为零售行业优秀品牌。3、物流配送优势:公司在西北、西南、华北拥有低成本自购自建的物流配送基地。不仅可以满足了当前经营规模和未来发展对商品配送的需求,还发挥了在面临市场物流仓储成本不断增长的环境下的成本控制优势。4、经营创新优势:在新零售模式的推动下,公司加快实施线上线下业态的双线多业态战略转型,不断探索新型业态经营模式的升级换代;同时,发挥公司全资子公司泰斯玛科技网络公司的系统研发优势,持续完善“人人乐到家”小程序及APP等平台功能,深入推进人人乐线上社团及直播带货与线下实体业态全渠道的创新融合。此外,公司与互联网知名企业进行业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全面推动新零售经营模式,促进多业态协同发展。2023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8.5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8亿元,公司总资产39.0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87亿元。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公司控股股东曲江文投集团于2023年7月完成了通过其子公司永乐商管公司与上市公司股东浩明投资、人人乐咨询、何金明、张政协议转让和全面要约收购方式,增持公司265,942,966股股份,持股比例达到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60.44%。自此,国有大股东对上市公司控制权得以进一步巩固,有利于其利用自身资本优势以及在文化、旅游及教育板块的相关资源优势为上市公司赋能,支持上市公司改善经营状。

兴图新科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年度,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在国内外宏观环境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公司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始终聚焦自身能力的成长,对内优化公司运营效率,对外调整业务发展策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研发布局,强化市场推广,扩大市场竞争优势,在内部管理布局及市场布局提升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不断夯实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在相应的行业领域内有了一定的探索和突破,产品定位更加清晰,经营目标更加聚焦。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944.01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793.6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116.88万元;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63,047.49万元,较期初下降6.7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52,629.69万元,较期初下降11.58%。

报告期内,公司明确了“以视频和网络为核心的智能系统产品供应商和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定位,以“思路清晰、目标聚焦、行动务实”为指导思想,不断优化营销职能,将业务整合为军工、军民一体化、民生维稳、通用渠道四大板块。公司领导层全面规划各板块的产品、市场和人员布局,确保资源的高效配置。

公司成立了市场拓展部,赋能市场资源拓展,建立了智能制造中心,提升公司生产、制造、试验、检验能力。为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化,优化了研发体系,推动视频指挥技术从军工领域向其他板块延伸,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标准化产品,满足各行业需求。此外,公司还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专注于音视频处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通信导航、无人化五大领域的深入研究,为公司的持续创新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为公司未来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品牌宣传力度,积极亮相行业展会,抓住重点客户重点区域进行定向产品推介,参加了以“云上体系-智慧联勤”-争做“智能可视化军事后勤建设者和产品提供者”为主题的军事后勤先进技术成果集中推介展,以“视频智能赋能战场”为参展主题的第八届中国(北京)军事智能技术装备博览会,以“应急救援现场成套装备”为主题的第三届武汉国际安全应急博览会和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全面提升了“兴图新科”的品牌影响力,提升了客户对公司的认知度。

军队指挥领域,以视频和网络为核心,打造“横向到底、纵向到边”,覆盖固定、机动、车载、便携、单兵作战需要的“全场景、全覆盖、全系列”视频指挥体系,并保障了总部、战区多项演习演练任务,得到了军方领导的高度评价。

军民一体化领域,公司成功研制了“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攻克了无人机与指控平台的融合和协同作战难题,聚焦侦查感知多维化、指挥控制智能化、危险救援无人化、实时态势可视化,打造了智慧应急救援指挥车和察打一体车等多款装备,并成功中标某省军区《智慧应急救援“察打一体车》项目,本次智慧应急救援“察打一体车”项目中标,既是公司视频指挥系统在应急救援手段建设研究中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公司发展战略从软件系统向平台化、机动化、智能化布局的有力推进,进一步加速了在军民一体化市场的战略布局,为后续深入拓展应急、国防动员等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公司已全部完成了向客户的项目交付。此外,还参与了某省军区、应急管理厅组织的各项应急演练活动。堤防险情隐患快速巡查成套技术装备、无人机三维地形快速构建成套设备入选国家应急管理部发布的《防汛抢险先进技术装备推广目录(2023年版)》。

公司重视产品渠道建设,积极拓宽销售路径。完成湖北区域、福建区域渠道签约,初步建成通用产品销售渠道并逐步扩大市场规模;基于高压缩产品的解决方案在应急、教育、公安等行业进行了产品推广和试用,同时,不断探索运营商、机场、交通、智慧城市等行业渠道,为某运营商机房、某公安监控中心提供智能视频数据治理平台方案,将视频存储周期由30天延长至90天以上。

报告期内,公司对展厅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形成了“军用”和“民用”两个展厅,全面展示公司核心技术、标准化产品以及解决方案,军用展厅展示指挥体系、机动一体化、末端协同、侦察感知、无人武器、运维保障6大类视频指挥产品;民用展厅展示信息汇聚、网络传输、媒体存储、智能分析、视频服务、算力分布6大类视频治理产品,解决视频的高质量汇聚、低带宽传输、轻量化存储、智能化分析、高效率计算问题,实现“应汇尽汇、应传尽传、应存尽存、应算尽算、应移尽移、应发尽发”。满足公司重大领导、客户及培训班的接待需求。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产品和研发投入,持续夯实云计算、大数据、视音频、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强力推动技术攻关。发布了地形服务器、地理信息服务器、无人平台传输与控制成套装备、后勤保障力量训练评估系统、多功能融合视频指挥会议系统、无人机群协同作战智慧指挥系统、智能视频网关、高压缩布控球、察打一体车、基于数字孪生的无人机三维建模成套设备、视频高压缩集群设备(转码型)、单路视频文件智能压缩盒共12款新产品,对网络化视频指挥系统、堤防险情隐患快速巡查空中成套技术装备、智能视频融合平台、便携式音视频指挥控制保障箱、车载多媒体系统、云指挥产品共6款产品进行了技术更新、功能优化、版本迭代,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公司技术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产品线也更加丰富完善,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地形服务器:可利用无人机可见光拍照能力,利用实时图传进行实时快速建模,也可采取离线数据导入方式进行大范围精细化建模。

(2)地理信息服务器:支持多行业应用的二三维地图,是支持浏览器端无插件运行的二三维GIS可视化地图平台,轻量级的系统运行方式,广泛应用于态势指挥、场景展示及应用。

(3)无人平台传输与控制成套装备:运用MIMO高性能自组网技术、低延时编解码技术、复杂网络适应性技术打造的无线图数传输成套设备,具备无中心多跳组网、视频传输时延低、视频高压缩、复杂网络适应等特点,可解决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机、固定或机动摄像头的高清视频采集、传输及控制问题。

(4)后勤保障力量训练评估系统:提供PC及手持终端,实现训练筹划、导演调理、筹划成果、指挥控制、模拟推演、演戏辅助、态势展现、对抗裁决、效果评估、辅助支撑、复盘讲评、应用管理、运维管理业务功能,对“导、调、评、复”4个训练缓解实现闭环管理。

(5)无人机群协同作战智慧指挥系统:是由指挥调度控制软件、业务管理软件、移动端软件组成,针对应急救援“侦、控、打、救、评”五个环节,依托机动越野车,基于无人机的快速侦察和快速打击救援能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辅助决策、视频指挥等技术打造的智慧指挥系统。

(6)视频传输网关:运用了运用深度学习的层级压缩算法、多目标运动追踪算法、智能学习和网络优化策略算法及复杂网络适应技术打造的视频处理设备。主要应用于军队、应急、平安城市、智慧校园等领域,解决无人巡逻、无人船、无人机、卫星窄带传输等场景,高清视频回传、海量视频存储问。

经营质效稳步提升!江苏银行保持稳健发展态势

4月25日,江苏银行发布2023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江苏银行资产总额突破3.4万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14.20%。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42.93亿元,同比增长5.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7.50亿元,同比增长13.25%。与此同时,该行不良贷款率连续8年下降,拨备覆盖率连续8年提升,主要经营指标均创上市以来最好水平,高质量发展步伐愈发笃定,国内中小银行排头兵地位进一步巩固。

过去一年,江苏银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金融报国之志书写“五篇大文章”,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截至2023年末,江苏银行各项存款1.88万亿元,各项贷款1.80万亿元,持续入围全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上升至第68位,经营业绩和品牌影响力在高起点上更进一步。

江苏银行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深耕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区域,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持续优化业务结构,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在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政策要求的基础上,业务经营保持了较强韧性,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江苏银行坚决扛起金融责任担当,专项制定“服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方案”,聚焦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细化10条举措,切实把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进一步聚焦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该行坚持立足江苏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全面开展“聚力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建立健全拓客、产品、研究三大体系,助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江苏银行出台新一轮科技金融发展实施意见,深入开展“专精特新”攻坚2.0专项行动,首创“苏银科创融”平台,服务链主领航、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产业链白名单企业,在金融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报告期末,江苏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2402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24.30%,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893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32.56%,实现江苏省内高新技术企业“三分之一有合作、六分之一有贷款”,专精特新企业“三分之二有服务、三分之一有授信”,支持科技企业数量保持江苏省第一。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要举措,更是顺应国际潮流、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作为“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组织(UNEP FI)银行理事会”中东亚地区理事代表,江苏银行下大力气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深入推进绿色金融“集团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绿色债券、绿色普惠、绿色零售、绿色租赁、绿色理财等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提速。聚焦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结构调整、产业低碳转型等重点领域,江苏银行构建了“生态金融、能源金融、转型金融”三大特色经营板块,业内率先发布转型金融框架,创新“ESG惠利贷”等挂钩类转型金融产品,探索落地“生态产品价值(GEP)质押项目贷款”业务,投放全省最大金额政银合作类“环保担”业务。报告期末,江苏银行集团口径绿色融资规模超4500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40.5%。其中,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2870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42.5%,绿色信贷占比在央行直管的21家商业银行中保持领先。

江苏银行坚守服务中小企业市场定位,扩大小微企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2023年,江苏银行实现普惠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普惠型小微贷款定价稳中有降,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较2022年下降32个BP。聚力拓客强基,该行构建了“四新”营销服务体系,创新推出针对行业、商业协会数字化需求的“行行出状元”平台,开展首贷户、个体工商户挖潜,拓宽服务边界。聚能创新引领,江苏银行通过线上与线下业务流程相结合、标准化与特色化产品策略相结合、融资与融智数字平台相结合,推动智慧小微模式再升级,不断提升流程简便性、供给适配性、客户体验性。报告期内,江苏银行新拓小微客户近3万户。截至2023年末,江苏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6200亿元,列全国城商行和江苏省同业第一。其中,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1735亿元,较2022年末新增350亿元,增速25.27%。

江苏银行坚守“以客户为中心,与客户相伴成长,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初心,准确把握“进”的路径,加快轻资本转型步伐,以结构转型之舵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在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践行金融为民、便民、惠民理念。报告期末,江苏银行零售存款余额7081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27.55%,零售贷款余额6455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6.79%;个人存款市场份额新增位居江苏省内前列。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人们对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愈发迫切。江苏银行持续深化“以客为本的智慧零售”建设,立足“全客群、全渠道、全产品”三大发展要素,依托数字化优势,强化科技支撑,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和客户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体系,让流程更简单、体验更优化。在产品打造上,该行持续丰富零售产品货架,发布“苏银金选”基金优选品牌,创新推出全产品、全体系、全策略、全数据、全流程、全视野的“六全选基法”,与头部管理人深度合作,强化“选募管服”的全流程管理。在提升高净值客户服务能力上,江苏银行开展了家族业务论坛、企业家“董事长同学会”等线下主题系列活动,升级“企投家”综合金融服务品牌,全方位为高净值客户个人及其家族提供综合服务。江苏银行还举办第三届“919财富节”,开设四大专场活动,超115万人次参与,助力客户迈向更宽广的财富之路。截至2023年末,江苏银行零售AUM达1.24万亿元,规模、增量均稳居城商行第1位;财富、私人银行客户金融资产余额近3500亿元,资产规模与客户数增速均超20%,公募基金托管规模和收入排名城商行第1位。子公司苏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管理理财产品余额突破5200亿元,连续8年位列《普益标准》综合理财能力城商系理财机构榜首。

江苏银行不断深化养老金融体系建设,积极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该行搭建了涵盖“特色卡片、专属理财、便利结算、增值服务”在内的全链条服务,努力打造覆盖专属借记卡使用、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立、养老产品配置、全周期增值陪伴的全面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客户稳健、保障型的个性化养老金融需求。在加强金融服务适老化改造上,江苏银行在线上持续完善手机银行“关爱版”功能,让老年人看得更清、听得明白、做得简单、用得安心;线下积极践行“六个一”承诺,搭建“老年金融服务示范点”,全力满足银发客户多元化需求,提供“金融+非金融”综合服务。截至2023年末,江苏银行幸福老年专属产品“融达6M-E款”发行额超1000亿元,覆盖50余万购买人次;个人养老金业务在架产品涵盖储蓄存款、公募基金、理财等,已对接各类合作机构20余家;手机银行“关爱版”累计访问使用已近70万人次。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好支持扩大内需。江苏银行锚定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

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 通报全市法院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

4月24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荆州市法院系统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法院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并发布3起典型案例。

据介绍,2023年,荆州法院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聚焦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荆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保障。市中院牵头填报的“执行合同”指标排名全省第5,位居第一方阵;“办理破产”指标连续3年呈持续进位趋势。松滋法院“执行合同”指标排名全省第3,监利法院先行试点项目“执前和解机制前置”验收成绩排名全省第1,江陵法院“建立健全政务诚信诉讼执行协调机制”改革成果获评“全国城市信用建设优秀案例”。

全市法院深度应用“互联网+司法服务”,网上开庭4222件,跨域立案、网上立案14954件,电子送达案件34782件,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依法为企业办理减、缓交诉讼费用42万元。

全面推行“胜诉即退费”改革,退还诉讼费7006笔5480万元。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31件,结案率达95%。创新“法院+知识产权局+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机制,牵头建立湖北首个跨区域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

全市法院审结破产案件28件,新收破产案件平均办理时长115.29天,同比下降252.32天。通过“执转破”方式化解案件73件,累计化解债务20.33亿元,盘活资产7.66亿元,安置职工1019名,安置购房户275名,释放土地775.95亩。强力开展“荆楚雷霆2023”“百日攻坚”专项执行行动,执结涉企案件8189件,执行到位金额21.37亿元。依法公布失信被执行人3765人次,拘传、拘留1063人,移送拒执36人,督促519名被执行人履行生效判决。

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法院将全面落实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把办好每一起案件作为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实践,让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为服务保障荆州创建“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关于报送第34届中国新闻奖初评作品的公示

根据《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要求,现将报送参评第34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作品的名单进行网络公示,欢迎公众监督。

公示时间为2023年4月23日(星期二)至4月28日(星期日),5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可向天津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市记协)反映。

联系电话,传真,邮寄地址:河西区友谊路30号,电子邮箱:。通过信件反映问题,其邮寄日期应在公示期以内。

index_100331971){ alert(您已浏览到最后一页); return false; } $(#Content_100331971+count_100331971).show(); });

《天津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发布 实施五大行动 明确到2027年底目标任务

陈敏尔在静海区调研时强调 做优循环经济 做强大健康产业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

“为了走这25米,我用了整整25年”——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为天津市大中小学学生讲述圆梦飞天故事

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天津消费品以旧换新购物节启动 200余项活动送上消费“大礼包”

登上《新闻联播》!普陀助力这里跑出产业振兴“加速度”

习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普陀区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东西部协作的决策部署,通过一系列产业项目的招引和落地,助力对口帮扶地区云南省昭通市的产业跑出产业振兴“加速度”,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让他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素雅芬菲欲醉眸,粉红嫩蕊缀枝头。”近日,《新闻联播》播报了昭通苹果进入盛花期的美景。粉白的苹果花不仅扮靓了乡村,也为昭通果农孕育了财富与幸福。“花开得好,预示着今年昭通苹果又将迎来大丰收。”当地农户开心地说。

产业旺,乡村兴。鲁甸县是昭通苹果主产地之一。此前,因缺乏销售渠道、上市时间短、品质参差不齐,鲁甸苹果始终无法走出昭通打响知名度。自2021年普陀区与鲁甸县结对帮扶以来,普陀援滇干部狠抓产业协作,积极探索“上海市场 云南产品”协作模式,持续擦亮昭通苹果“金名片”,真正实现从帮扶到协作,从“输血”到“造血”的实质性转变。

2023年,上海投入援建资金建设4000平方米的苹果产业园冷库,实现当年建成、当年投用、当年见效。负责在冷库内运营分拣线的五八农业将苹果按级别、分标准进行包装,储存在援建冷库中,解决了苹果的储存和错峰上市问题。经过测算,通过苹果产业园冷库内的智能苹果分选线和高标准气调保鲜库的建成使用,大幅度提高了苹果的附加值,助力当地果农增收2000万元以上。

“在上海援建冷库建成前,我们一年只能销售1000吨的苹果,现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就销售了4000多吨,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谈到上海援建的苹果产业园冷库,五八农业负责人王俊清面露喜色,为记者算了算账。

之所以选择建设苹果冷库,正是普陀援滇干部通过深入研究当地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精准发力,从供求两端着眼,把宝贵的对口帮扶资金用到当地百姓最需要的地方。普陀援滇干部,鲁甸县委常委、副县长徐雄表示:“我们围绕当地高原特色产业投入援建资金建设项目,带动当地资源产业化,助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努力做到把好苹果变成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带动农民增收。”

产得出,更要卖得好。2023年初,为了对接更多的上海销售平台,云南云冂吉供应链成立,专门负责推广鲁甸苹果、巧家红糖等特产。普陀援滇干部、昭通市工信局副局长洪晓宁积极对接多方资源,促成普陀区企业上海域联贸易公司与五八农业达成深度合作。合作首年,云冂吉供应链便将鲁甸产苹果带入上海市场,当年实现销售苹果超45吨。此外,随着鲁甸苹果的标准化、品牌化,其名气愈发响亮。去年,鲁甸苹果成功走进互联网平台“东方甄选”直播间,在主播董宇辉娓娓道来中,昭通苹果从鲁甸走进全国千家万户。

“今年我们除探索与美团优选,京东买菜等平台的市场化合作外,还将与面包品牌‘ 孙北北’推出苹果派等衍生产品。预计今年昭通苹果的总体销售额还将进一步提升。”云冂吉供应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实施产业投资项目的过程中,鲁甸县注重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积极引入外部资本和人才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023年,上海企业赴鲁甸县投资注册储香阁食品,不到半年的时间从工商落地到工厂建设完成开工生产,充分展现了“普陀速度”。自企业引进以来,普陀援滇干部通过援建资金建设预制菜车间冷库,帮助企业提高产量。目前企业销售食品种类从5类增加到17类,全年营业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在鲁甸县的卯家湾产业园内,普陀区先后引入企业投资建成了核桃产业深加工、花椒保鲜加工、中式糕点车间等多个产业项目,以“普陀力量”孕育鲁甸农特产品龙头企业。此外,鲁甸卯家湾产业园是昭通市首个沪滇省(市)级共建产业园,普陀的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共建单位多次选派产业人才到园区“传经送宝”,将上海园区服务理念、治理模式等先进理念和方法送到鲁甸。“2021年以来,通过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牵线家企业赴鲁甸投资兴业,招商引资4.1亿元,吸纳就业738人。”徐雄介绍。

巧家县是普陀区对口昭通市的另一个重点帮扶县。普陀援滇干部通过与上海天地软件园的沟通对接,结合巧家县绿色清洁能源优势,引入上海欣通惠荣公司在当地建设绿色环保产品生产基地。欣通惠荣与盒马生鲜、美团等企业均有合作,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项目已于今年3月正式投产,预计吸收当地劳动力就业500余人,年产值达到3.6亿元。此外,为进一步打造“巧莓”品牌,普陀援滇干部还引入了上海万瑞兴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针对当地特色草莓进行深加工,将开发高附加值的草莓衍生品。

在普陀区的真情帮扶下,昭通市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业协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我们以深化普昭两地园区共建为抓手,把援建项目、招引企业、对接市场、打造品牌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整合多方资源‘组团式’助力昭通做好‘土特产’文章。企业投产只是第一步,我们将持续践行‘四到四办换四心’的普陀营商理念,充分发挥沪滇两地优惠政策的叠加效应,让企业‘留得住’‘安下心’。”洪晓宁说道。

下一步,普陀区将持续探索“上海企业 云南资源”“上海研发 云南制造”“上海市场 云南产品”“上海总部 云南基地”的“4个 ”协作新模式,加强东西部产业联动,以园区为引擎、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链为脉。

权威发布|我市召开2023年度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

4月24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2023年度东营市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邀请到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许建仁,市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梅雪芳,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宋小朋,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栾爱民,东营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范成林,市委宣传部出版和版权管理科科长刘国松,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支队长,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3年,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持续推进实施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全链条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知识产权“样板”城市,为推动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23年12月,我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这也是我市继2022年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一)国内专利授权稳步增长。2023年,全市共授权国内专利6374件,其中发明专利1809件。在发明专利授权中,企业授权1541件,占授权总量的85.1%;大专院校授权194件,占授权总量的10.7%;科研机构授权12件,占授权总量的0.6%。

(二)发明专利实现量质齐升。至2023年末,全市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443件,同比增长28.7%;全市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3.91件,较2022年提高7.56件,居全省第3位,高于全国、全省同期水平5.43件、10.35件。2023年,我市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2项,中国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优胜奖2个,获奖数量创历史最佳。

(三)注册商标数量持续增长。2023年,全市新增注册商标3961件,拥有有效注册商标达40628件,同比增长8.01%;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有效注册达1484件,列全省第二位;全市拥有驰名商标35件,拥有100件以上注册商标企业28家,平均每家外贸出口生产企业拥有2.26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居全省第一位。

(一)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持续深化。联合工信部门印发《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入推进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活动。2023年,全市质押登记285笔,融资1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05%、23.96%。发放贴息资金391万元,获得贴息扶持的47家企业新增专利申请238项,授权专利234项,专利产品新增产值12.98亿元。

(二)知识产权运营日益活跃。持续推进转移转化专项计划,征集发布开放许可专利项目302项,达成许可76件,其中免费许可26件,低费用许可50件,许可金额2725万元。开展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及产品认定工作,指导企业开展专利产品备案,70家企业备案专利产品285个,全市转让许可各类专利2886件次。

(三)专利导航工作成效显著。2023年,全市认定首批东营市专利导航服务基地5家,完成导航项目3项,9家企业依托导航成果布局专利40余项,建设专利数据库9个,培育、引进专利导航相关人才80余人,有效提升专利导航成果运用效益。

(四)地理标志实现规范发展。全市拥有47件地理标志商标、1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全省率先完成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换标工作,专用标志使用覆盖率达100%,20家企业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使用22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有力推动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助力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一)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持续加大。组织开展了“蓝天”行动等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突出专业批发市场、建筑材料市场、商场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2023年,全市办结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156件,其中,商标类139件,假冒专利17件。

(二)专利纠纷调处能力显著增强。扎实推进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体系建设,突出制度基础、受理渠道、创新工作、衔接协调、能力建设等六个方面,着力提升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工作能力,顺利完成我市省级专利行政裁决建设试点任务。2023年,全市立案调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52件。

(三)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效能突显。与市法院建立了行政调解司法确认、严重失信联合惩戒等工作制度,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机制,切实增强全市知识产权司法和行政保护合力。2023年,受理并结案“诉转调”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纠纷案件223件,对2起严重失信行为进行联合惩戒,办理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案件8件。

(一)政策供给持续增强。落实《东营市支持专利创造办法》《东营市高价值专利资金管理办法》,突出专利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和成果运用,开展东营市高价值专利评审,市县两级知识产权政策叠加效应显著提升。“推动专利产品备案”和“建设专利开放许可分平台”2个项目入选全省知识产权领域创新行动“揭榜挂帅”工作清单。东营区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和全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单位,广饶县知识产权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成效突出督查激励。

(二)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继续实施“知识产权特派员制度”,建立277家重点服务企业名录,选派40名知识产权特派员,对接市县两级服务资源,指导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在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预审备案企业达938家,248家企业实现发明专利授权零突破。华盛橡胶、德仕能源等6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数量达到20家。

(三)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出台《知识产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机构入驻管理办法》,高标准建设东营市知识产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目前,已入驻集聚区优质服务机构20家,“知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积极提升专利预审效率,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受理预审案件1649件,预审授权797件,发明专利平均授权周期压缩至2个月内,实用新型专利压缩至半个月内,外观设计专利压缩至10天内。设立了济南专利代办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东营工作站,畅通专利权质押登记“绿色通道”,审核时间从7天缩减至1天。

2023年,全市知识产权事业成绩显著,硕果累累。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为我市加快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知识产权“样板”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将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